中医治疗宫颈癌偏方

2015-08-04  3660  来源:网络 

1。中国中医治疗

中医中药治疗宫颈炎之最早记载,当推汉代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,其中不仅有以桂枝茯苓丸治症瘕的内治法,且开创了用狼牙汤等药局部外用之先河。自此以降,历代医家以其临床实践为主,来探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,见智见仁,各有建树,宋代重视冲任的调理,金元时期偏重于清热泻火,利湿逐痰,明清时代,主以肝、脾、肾立论,以行气解郁,活血化瘀为大法,不断充实丰富临床治疗方法。近代医家在不断整理总结前人宝贵医疗经验的基础上,又旁汲现代医学之精华,并开展实验室研究,制定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,如攻补兼施,标本兼施,活血化瘀,行气解郁,解毒利湿等法则,尤其是用中药锥切法治疗宫颈癌,已引起国内外的充分重视。此外对部分宫颈癌患者经现代医学放疗、化疗后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,中医亦采用相应之措施进行对症治疗,减轻患者痛苦,提高临床疗效,显示了中医中药治疗宫颈癌所具的一定优势。

(1)药物治疗

肝郁气滞型。

主证:白带量增多,偶带血丝,小腹胀痛,月经失调。平常情志郁闷,心烦易怒,胸胁胀闷不适,舌苔薄白,脉弦或弦细。此型以结节型患者为多见。

治法:疏肝解郁,解毒抗癌。

方药:逍遥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柴胡6g,当归9g,自术9g,自芍9g,茯苓9g,薄荷3g,煨生姜三片,甘草3g。

气郁甚者加香附、佛手、郁金;肝郁化火,潮热颧红,加丹皮、山栀;血虚甚者加地黄、首乌;另可酌加土茯苓以抗瘤。

分析:方中当归、白芍养血柔肝;柴胡疏肝解郁,配伍少许薄荷以增强其疏散条达的功效;茯苓、白术、煨姜、甘草健脾和胃;配合而成为气血两调,疏肝理脾的方剂。

湿热瘀毒型。

主证:白带量多,色如米泔或浊黄,气味腥臭,下腹、腰骶酸胀疼痛。伴见口干口苦,大便秘结,小便黄赤,舌质红,苔黄或腻,脉滑数。此型多见糜烂、菜花型。

治法:清热解毒,活血化瘀。

方药: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。木通9g,瞿麦9g,木通9g(包煎),萹蓄9g,车前子30g(包煎),大黄9g(后下),山栀6g,生甘草3g,灯芯1.5g。

热毒甚者加蒲公英、蚤休;口渴思饮加天花粉、石斛;入夜心烦难寐加黄连、茯神;腰酸痛者加桑寄生、杜仲;小腹痛甚者加赤芍、台乌药。

分析:本方集木通、滑石、车前子、瞿麦、萹蓄清利湿热药,以加强清下焦湿热之力,同时又伍山栀清三焦湿热,大黄降泻大肠湿热,灯芯导诸药下行,为防诸苦寒药对脾胃的损伤,甘草甘缓护中,调和诸药。

肝肾阴虚型。

主证:白带量多,色黄或杂色,有腥臭味,阴道时呈不规则出血,头晕耳呜,手足心热,颧红盗汗,腰背酸痛,下肢酸软乏力,大便秘结,小便涩痛,舌质红绛苔少,脉来细数。此型多见于早期糜烂型者。

治法:滋养肝肾,解毒抗瘤。

方药:知柏地黄丸(《医宗金鉴》)。知母15g,黄柏15g,熟地12g,山茱萸12g,淮山药12g,泽泻9g,茯苓12g,丹皮9g。

下焦热毒甚者酌加土茯苓、白花蛇舌草;出血量多加白茅根、茜草、仙鹤草;阴虚目糊干涩者酌加枸杞子、杭菊花;大便干秘者加火麻仁、郁李仁。

分析:此方系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黄柏、知母而成。六味地黄丸立法以肝、脾、肾三阴并补而重在滋补肾阴为主。方中熟地滋肾阴,益精髓,是为君药;山茱萸致温养肝滋肾;淮山药滋肾补脾,三药合之,是谓“三补”,另配泽泻降肾浊;茯苓渗利脾湿;丹皮清泻肝火,即为“三泻”,主要是为防止滋补之品所产生滞腻之弊而设,全方运用滋阴不留邪。加之黄桕清热解毒燥湿,主清下焦之湿热,配知母滋肾润燥,清泻肾火,全方对于阴虚火旺者颇为合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