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能性“早搏” 用药不如控制情绪

2015-06-07  3399  来源: 

很多在体检中查出心脏“早搏”的患者,往往忧心忡忡,积极要求治疗。然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周淑贤教授指出,“早搏”患者要区别对待,如是功能性引起,则无须太过治疗,着重调整作息和控制情绪是关键。

●功能性“早搏”对生理影响不大

“早搏”是否需要治疗,应做以下区分:首先明确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还是功能性的。通常来说,器质性病变引起的“早搏”往往在运动、劳累状态下多发,而非器质性病变的“早搏”可能在休息状态下更易发生。如果是冠心病、心力衰竭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“早搏”,一定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;而功能性“早搏”常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,在生理层面并不造成实质性影响。

●绝经前女性大多为功能性“早搏”

周淑贤介绍,患者的年龄、性别,也常常是“早搏”是否需要治疗要考虑的因素。“如果是一名30岁的‘早搏’患者,又是女性,基本上是功能性的居多,因为女性在绝经以前,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,是很少比例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;如果是男性,则要看他有没有吸烟史、家族史,需排除冠心病等器质性疾病。”她表示,为“早搏”患者做心脏超声波检查,确定心脏大小、结构有无问题,则基本能分辨其属于何种原因引发的“早搏”。

●心理压力大是功能性“早搏”主要诱因

周淑贤指出:“对于功能性‘早搏’患者而言,如果自觉症状不明显,仅仅是在心电图上有表现,则没必要进行药物治疗。更应着重对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的调整,如少喝浓茶、咖啡,不要吸烟、饮酒,不要过度熬夜,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。”

她强调,保持情绪稳定对预防功能性“早搏”非常重要,因为临床发现,精神高度紧张、心理压力过大是引起功能性“早搏”的主要诱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