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“共情”三步走

2014-12-16  4335  来源:家庭医生报 

所谓“共情”,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,了解其感受的能力。按字面解释,很多人觉得自己有共情能力,自以为很了解身边的人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,比如夫妻、亲子、朋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和误会。说到底,还是缺乏共情能力。其实,早在我国的春秋末期,就已经有了“共情”的原型,即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如果我们努力培养共情能力,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纷争,对一生的幸福快乐具有深远的意义。对他人想法的共情 很多人之所以缺乏共情能力,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他人想法的错误理解。所以在和别人交流时,我们应当做到专注别人所说的话,必要时概括出对方所讲的主要意思。如果对方觉得你已经明白了他的话,亲密感会增加,很容易消除敌对或紧张气氛。如果我们要进一步理解对方内心的情绪与感受,可以这样说:“我没理解错的话,你的意思是……”,“按你的意思,我这样说不知道对不对?”只要我们能用诚恳、关心和尊重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理解,就是做到了想法的共情,也就能避免武断、随意、错误理解他人的想法。

与他人情绪的共情 这可以通过一个对比来说明问题。比如孩子成绩考砸了,心情十分低落,忐忐不安,如父母缺乏与孩子情绪的共情能力,就会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大发雷霆,吹毛求疵,显然会对孩子本已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。而懂共情的父母,则会这样说“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很难受,想哭就哭。但我更能看得出你想努力的决心,相信下次一定能考好。”这样做,不仅接纳了孩子的情绪,而且巧妙地鼓舞了孩子。

提高倾听的能力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,我们可能会轻描淡写地说诸如“人死不能复生”、“凡事想开点”之类看似安慰的话。其实,这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,有时甚至会给他人“你并不了解我切肤之痛”的感觉。碰到这种事该怎么办呢?不要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,静下心来多听听对方的倾诉、发泄。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,对方并不是真的需要你的具体帮助,只要你能安静、耐心倾听,就是对他最好的帮助。